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6-06-19

說來話長談〈色戒〉(三之一)

李安下一個動作是拍祖師奶奶張愛玲的〈色戒〉,好奇心使我重讀了這篇張愛玲系列中算是冷門的小說,記得當年看完後很模糊 (也可能和没用心看有關)。這次看時有了角度,想想李安為甚麼會選它拍電影? 文本和電影的關係為何? 男女主角究竟適合誰來演呢,不禁增添了許多閱讀的趣味。
不單重讀〈色戒〉,也讀了張答辯域外人先生的文章〈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更從張的引文中片面睹得當時刊於《人間》批評〈色戒〉的文章〈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 -----評〈色戒〉,三管齊下,讀得浮想翩翩。

張在〈羊〉文的開頭寫:「拙著短篇小說《色戒》這故事說來話長,有些材料不在手邊,以後再談。」如何說來話長,成為歷史謎團。不過故事的背景是張所熟悉的,胡蘭成在汪精衛手下做事,特務的事或有所聞,而〈色戒〉背景中的香港上海,淪陷區的有錢太太,是張作品中常見的元素,唯一比較特別的是愛國青年與特務元素,但這也構成了李安改拍電影的原因之一,還有甚麼來得比大時代下家國情仇來得戲劇化,更有清純美艷女特務女學生吸引觀眾。荷里活的投資者光看劇情已放錢了。但張愛玲這麼簡單就不叫張愛玲了!

當年《人間》的域外人批評〈色戒〉的角度就是把故事看得簡單化了,更加上當時的「政治正確」意識形態,小說是「批評漢奸」還是「歌頌漢奸」成了批評指標。其實張愛玲寫的遠比007故事複雜,複雜的不是搞特務的劇情,而是對劇中人的心理描繪,把人性的微妙挖得極為深入,到頭來並不是批不批評漢奸的問題,而是兩性心理與家國情仇等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文本上,張愛玲也作了些實驗,如果把它當通俗小說看不會看得明白,這是一本影像化,片段化的短篇小說,當中有很多留白的地方,李安的聰明就在這兒,也就是說, 裡面那種情感的鋪排就可以交給導演發揮了。張愛玲在〈色戒〉中的文字充滿電影感,一開場的鏡頭是大特寫,幾隻戴了鑽石戒指的手,或許還涂了紅色的指甲油,在麻將燈的照射下推麻將,聲音效果出來,除了劈哩叭啦的麻將,還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太太們的談話聲,鏡頭這時可以慢慢推開,而人在強光下也可以是模糊的,張用了黑大衣作代號,基本上不用逐一介紹出場的角色,只有主角佳芝才是重心。從遠景到近景,到特寫,到淡入淡出,畫外音,背景音樂,場面調度,flash back等等,張在小說裡一早已安排好,只等李安用線把它們串起來,再把男女主角的心理描寫填補好,就成了。

(三之一)

2006-06-13

今天我們來談襌



一個德國人寫的印度佛家故事
一個加拿大民歌手唱的歌
一個香港劇團在上環街市樓上的劇場所上演的劇
一個混雜了粵語,英語,現實與非現實的劇場
一個極簡的舞台
一隻被困在籠中的鳥
一條想像中的河
一座想像中的花園
進劇場把以上的元素融為一體,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了赫塞的名作《流浪者之歌》(英文名為Siddhartha,悉達多,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
這是一個有關對生命了悟的禪劇,其實可以並不那麼如實地敍述(演員的敍述功架影響了全劇的效果),舞台的語言可以更抽象,既然以詩來呈現這個故事,又以陌生化抽離的效果播放Cohen的歌,加插現實中的冥想環節,忽爾又回到冗長的悉達多一生故事,觀眾的情緒未能被忠實與寫實的敍述所帶動,便出現了尷尬, 如推著單車用收音機播放cohen的歌,觀眾席便傳來笑聲,因為背景河岸的深情故事實在太不能接軌。
結尾的故事無疑點出了整劇的重心,以佛偈的形式,訴說一個生命的難題,一個男人被綁在樹上,動彈不得,背後有人要砍他的頭,此時,他可以做些甚麼? 我猜到了。
let it go , enjoy the moment! after the death, there will be a new life.
我們對於生命的執著,使我們苦於和命運抗爭,但悉達多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直面生命,懂得放下,活在當下,我們才能在現世活出每一秒的意義。
雖然,此劇的舞台語言還有提升的空間(或許更適合用沉默的肢體與音樂來呈現故事吧,或以詩篇來讓觀眾從抽象中體會,同觀此劇的朋友說林懷民的流浪者之歌相對而言成熟好多),此劇未能使熟悉此故事的觀眾,從舞台藝術的語言中得到生命境界的提升; 但對於從未接觸過此類故事的觀眾而言,的確是一股生命的清泉。
但說enjoy the moment, 明白容易,要真的做到,真的放下,難啊,漫漫長路,我們還要好好的修煉。

碎裂的青春殘片 重溫譚家明「烈火青春」



在狂風大面的星期五下午,獨自一人看了差不多廿十年前的新浪潮震撼之作,譚家明的「烈火青春」,屋外大風大雨,屋內只有頹廢與青春的熾烈。
陳冠中在今年電影節特刊的《號外》中,寫了當年編劇及拍攝背景。尼采式的遊牧思想還魂在香港八十年代躁悶的青年人身上,更加入日本文化背景,令電影的解讀層次更為豐富。 烈火青春就算放在今天也絕對前衛,更何況在當時的社會,無論電影所體現的思想形態,拍攝手法,美術,演員都令人血脈沸騰。雖然結尾實在有點慘不忍睹(譚家明如有三小時的資金,當年如果没有被強制的結尾,烈火青春又會怎樣呢?)
導演的對鏡頭的處理,場面調度,以至大片紅白藍顏色的使用,都使人聯想起歐洲電影。既然結尾被破壞,我們就可以不談電影的整體性,而把整部電影切割成片段。
鏡頭一:一開始倒轉的鏡頭呈現張國榮睡在床上的身體,繼而夏文汐的日本舞,再到嗅電油的頹廢,接下來電油變成一把火在浴缸中燃燒,鏡頭下,張國榮默默地看著花灑把火淋熄,仿佛預言青春之火始終會在建制下熄滅。
鏡頭二:導演使用了大量的定鏡,泳池的一幕,夏文汐和湯鎮業張揚的身體是青春慾望的化身,湯鎮業永恒的短褲,夏文汐的紅色衣衫,導演控制鏡頭的節奏與聲音效果呈現出被壓抑的慾望,劇情必然走向絕對的身體的享樂,那種肆無忌憚的青春情慾到湯鎮業家中不斷被打斷後,走向高潮,電車做愛的一幕,至令仍令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電影中兩具年青的身體簡直是對情慾的膜拜。劇終時夏文汐和日本男友說,我是愛湯的,因為我和他之間,只有身體,不用思想。道出了對身體與情慾的無限膜拜。
鏡頭三:大嶼山的遊牧詩篇,年青人的烏托邦,只有身體,只有性愛,只有田園,一個又一個的定鏡,像超現實主義的畫,空屋中的水缸,白色的紗帳,大樹下的横陳的年青身體,甚至還有喝奶的小豬,被揭開膜拜的女性肚臍/子宮,這不就是一個社會嗎? 張國榮回答:我們就是社會! 響而有力的回答! 回應了一切外界社會對此劇道德上的批判,縱然最後注定要被建制消解,血流成河,但影像切切實實地存在過,以失敗來肯定這一闕無政府主義的田園抒情牧歌。
譚家明走得太前,當時的社會氣候還在蘊釀中,王家衛繼承了譚的先鋒精神及手法,烈火青春的火焰終於在「旺角卡門」,「阿飛正傳」中燃起了完整的熊熊烈焰,而「烈火青春」留給香港電影的,只有碎裂的青年殘片。

2006-06-05

後娜拉時代

1879年,光緒四年,娜拉在挪威走出了那道父權的大門,而滿清皇室裡甚麼甚麼妃還是妃死的死悲的悲,娜拉對於她們簡直是另一個無法想像的宇宙。
大時代下的中國面臨劇變,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對新青年及文學的影響巨大。魯迅先生一早已對娜拉的前途作出預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總之是悲劇。
2006年,易卜生逝世一百週年,Mabou Mines DollHouse導演Lee Breuer認為易卜生這個百多年前的劇本只是一個Melodrama,而Ibsen並不是一個真正前衞的女性主義者, 真是一矢中的。
在後娜拉時代,我們看DollHouse應該有另一番的期望吧。
導演運用多重混雜的演出風格,輔以一個百年劇本新生命,時而真實時而後設,時而煽情時而抽離,時而抒情時而靜默,舞台上的侏儒男演員,劇終的木偶群戲,娜拉如希臘女神般的劇終陳辭,最後的一絲不掛,光頭裸露的娜拉回復了原初人的身份。
女性主義的基點在於和男權的對立之上,但到了廿一世紀,女性經濟獨立,隨時可以離開大男人,人人也可以做娜拉,但在深層的意識形態上,真的成功了嗎? 打倒男權真是就是成功嗎?
女性不自覺的自我奴役化才是後娜拉時代的重心問題,女性對女性的壓迫有時來得比男性更狠。前幾天在巴士上聽到一名少女和男朋友講電話:
「你知唔知啊,葉旋拍《情陷夜中環》時,本來的劇情是她拿著刀扮要插人,點知一個唔覺意插到自已大髀,流晒血,要送院縫六針,哈哈,幾扺死啊,點底佢唔插親自已個胸喎......」
少女幸災樂禍的聲音令我背脊冒起冷汗,為甚麼會少女會對同性的女明星如此仇視? 狠到希望她自插胸膛?葉小姐近半年被傳媒塑造成一個只懂巴結富豪的女明星,令一眾以八卦雜誌當精神食糧的女性恨得牙癢癢,一來是自己無葉小姐姿色,二來是身邊没有富豪可以巴結,三來「正義」地道德感使她們鄙視葉小姐的「所作所為」。
即使少女在男朋友前是個大女人,男友對她言聽計從,即使少女可以令男朋友像哈巴狗一樣聽話,甚至有能力養活男朋友,但這並不代表她就是走出家門的娜拉,在精神上她仍在自我奴役的狀態,而那種對同性的兇狠更成為如令張揚女性主義及女權的最大吊詭。
有次在明報週刊訪問葉小姐家居,拍她的書房,葉小姐介紹喜歡看王安憶,最近在看賈平凹的《秦腔》,而葉小姐努力拍劇養活自己受傷反而被同性這樣詛咒,看來我們的社會離真正女性獨立自主還遠著呢,起碼還有一大群想嫁個有錢人的女性在我們身邊。
後娜拉時代,誰也可以「呯」一聲關上大門離開,但真正思考兩性關係,女性位置才是我們要面對的處境。
女性主義者也可以做個幸福的小師奶,關鍵在於自己對於師奶這一身份的態度與處理方式。六十年前張愛玲引蘇青的話:「看看家裡東西,連牆上的一根釘子也是我花錢買的,但這又有甚麼樂趣可言。」蘇青在當時正是娜拉,離婚後自己寫文章,辦雜誌,但到頭來還是覺得若有所失。
所以我不介意丈夫叫我小雲雀,小松鼠,也樂意接受丈夫買給我的鞋子,皮包衣服,只是我知道丈夫並不等於長期飯票,也不是如女友所說,上了岸,就可以安心吃雪糕,不怕變胖。結了婚,是女性另一個階段,可以更光輝,更獨立。

2006-06-02

時代‧噪音‧喧嘩‧小武



應該是1998年吧,賈樟柯的《小武》在電影節賣斷了票。
8年後在文星買到dvd, 看到了應在1998年看到故事、畫面與聲音。
記得當年電影宣傳的海報,穿著藍綠色外套,戴著粗邊黑框眼鏡的小武坐在單車後,眼神是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茫然。
在藝術中心第一次看到賈的《站台》,四小時的山西汾陽話,字幕是英文,有種故意的陌生化,仿佛隔著很遠以老外的眼光看中國,朦朧卻又逃不開中國人的身份,有種迷糊的清晰。
時代的聲音是賈電影的印記,小武中的王菲還叫王靖雯,九十年代的流行曲,但更多的是時代的噪音,汽車聲,建築聲,廣播聲(那平直無血肉的男聲同樣在王小帥的《青紅》中出現,黨中央的嚴打政策滲滿在汾陽或貴州小鄉鎮的空氣中)小武面對時代,可以做的只是在街上浪游,憑手藝生活。電影最終小武被暫時鎖在街道旁,好奇無知的人們開始停下來看著這個蹲下來的年青人,這時我仿佛看到了魯迅先生作品中的中國人,那種眼神,太熟悉了。電影的結尾一切被淹在群眾的眼光中,這是賈非常漂亮的收筆。
不知何故,想起了費里尼早期電影中二戰後的意大利小城鎮。只是在發展中的中國,時代的噪音把一切都淹沒了,賈的電影又何需配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