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7-08-02

暗戀‧桃花源‧歷史感的消亡

可以用「興奮」兩字來形容觀劇前的心情,這齣經典之作讀大學時做過論文,也仔細研究過那套林青霞主演的電影版本。故這次怎麼也要看三地聯演版,希望多少有點原汁原味吧。
演出的確很好看,很多笑位,導演充份發揮多種戲劇手法,如拼貼,後設、荒謬、疏離、語言、肢體、巧妙地把通俗劇不通俗地表現出來。但奇怪的是,在二個半小時的劇場裡,我發現自己難以投入,問題出在哪呢? 另外我也發現我少了初看時的那份感動,問題又出現在哪呢?
表演工作坊在創作這齣作品時,台灣剛解嚴,賴聲川回台灣不久,故劇中有濃厚的遙望尋覓情感,對本土與中國的複雜情緒。千多年來,中國人因歷史關係似乎永遠也在追尋那個桃花源。
但在今天香港的桃花源中,原本的人文情懷已變成令觀眾開懷歡笑伎倆,港版桃花源中演員的戲曲功架不到位,動作不夠爽快利落,故節奏感與原先李立群的版本相差很遠,香港版本的桃花源又加了一些無助情節推動,只為搞笑的情節,如論盡劇場助理的那些對話,根本無助劇情或氣氛,反而搞亂了演出節奏。桃花源與暗戀的普粵交流,的確擦出了些火花,但對香港,這座演出的城市,又有甚麼意義呢? 這些都是2007年的香港觀眾不能投入的原因吧。
離開劇場時我想起,廿二年,歷史居然會失落得如此迅速。

2007-08-01

誰人的皇后?

幾個月前慕道班的老師著我們討論天星與中大學生報的事情,我才發現當大眾完全接受傳媒的說法時,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

大家的看法就是大學生不應該寫這些「色情」的東西,玩得太大了,而天星碼頭方面,像住在新界的人,說真的是没甚麼感情,為了小部份人的感情要保留,我的同學也覺得有點不以為然。當天我為同學補充了有關天星保育及中大情色版的資料,大家才知道原來新聞報道是多麼淺薄,多麼偏頗。

這次本土行動的成員有組織,有計劃地在皇后抗爭,實在令人眼前一亮,讓市民及政府聽到保育的聲音。可是新聞報導實在是平面淺薄,全體市民被逼聽著等同廢話的畫面描述式報導,甚至不用思考,本土行動理念未能好好傳達出來。所以這群青年的汗水與饑餓很容被市民理解為熱血,情感澎湃,只此而已。甚至有市民拿著剪刀要剪去本土行動的抗議橫幅,要求學生們做完戲了,把道具拆走吧。但本土行動原是要為香港廣大市民爭取公共空間,促求政府在城市發展時兼顧人文理念,他們不單是一群對皇后有感情的年青人,他們其實是為香港人在爭取我們在這座城市的位置,但又有多市民會體會到呢? 新聞報導每每把焦點放在市民依依不捨,或者被絶食者感動,所以要求不要拆,這些陳腔濫調正正顯示傳媒遇到此等大事時,毫無上進心,談這些對整件事有甚麼積極意義嗎? 傳媒只想聽他們想聽的,問他們一早已預設答案的白痴問題,那我們社會還期望能從失敗中學習,能進步嗎?

大多數市民對皇后事件只流於表面感性,實質根本没有觸到深層的城市發展方向問題。傳媒報導的重心只放在學生們不遷不拆的訴求上,但毫無跟進,如學生們為何堅持? 不遷不拆是否有可能,建築師協會提出的另一方案為何政府不接受? 甚至從皇后引發的城市發展規劃應如何走? 城規會與土發局以甚麼理念建設香港? 這些討論我們看得見嗎?

在碼頭流汗流淚,挨熱挨饑的年青人,你們的行動或許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你們或許會心痛為何得不到所有市民的支持,你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那股傻勁,或許最後真是只成為市民口中的一個「傻」字,為甚麼呢? 因為市民不知道為何没有經歷過皇后歷史的年青人會突然對皇后起了那麼大的感情,也不知道在皇后抗爭運動對未來香港城市發展的影響,更不明白年青人為皇后流的汗其實是為每一個香港市民流的......

皇后之後,路要怎麼走? 對政府官僚架構,對新聞行業,對公民教育,對公民抗命社會運動,都是一個契機,是時候認清楚方向了,但對此我並不樂觀,因為我們的社會充滿惰性氣體,我們習慣了只看平面,並且拒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