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7-10-29

形式之必要

意大利假面喜劇「一僕二主」

意大利米蘭小劇院應康樂文化署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地中海藝術節」之邀,首次來港演出,帶來了經典作品《一僕二主》,我看的是最後一場,星期天下午的沙田大會堂,大大小小,白皮膚黃皮膚,氣氛熱鬧輕鬆,非常配合傳統意大利假面喜劇在市集,嘉年華會演出時的歡樂甚至帶點胡鬧的氣氛。三個多鐘頭的演出過得飛快,走出大會堂,還在回味與讚嘆作品豐富的意涵與表演層次,果然是必看的經典。


台中台的靈魂佈置
如此知名的劇團為何不在中環大會堂或尖沙咀文化中心做呢? 進了沙田大會堂,才知道原因。原來沙田大會堂的舞台大小剛好適合假面喜劇的演出,原本的舞台太大合太小都會影響演出效果。台中台的設計是假面喜劇的傳統,舞台正中有一大約大呎乘十呎的方形木台,這是演出的內台,台板外仍是舞台,演奏人,提詞人,甚至等上場,過場的演員都會出現在這外台,其實是第二重舞台之上。內台的佈置十分簡單,只靠幾塊布幕的拉換就交待了一切。內台基本上的空的,演員一踏上木台,就好像上身一樣即時變成了「一僕二主」中的角色,但一踏下台板,到了外台,又變身成為「一僕二主」的演員,但這並不代表是演員個人,而是仍在扮演演員這個角色,演員要進出這幾重角色中,其中的拿揘實在不容易掌握。更別論在內台表演有時需突然脫離角色,進入演員身份的身段聲線等等控制,這多層次的扮演的扮演的扮演,是最考驗演員功力的地方。


一中一西 兩種大戲
喜劇中的笑位除了來自「一僕二主」故事本身的巧妙外,更來自內外台演出形式交錯的互動,形式在這齣作品中佔了極重要的位置,而形式的關鍵來假面戲劇本身的鄉野及市井傳統,和中國傳統戲班子有點像的是,意大利假面喜劇也是跑碼頭跑江湖的大老倌形式演出。簡單的舞台設置和演出的流動性有關,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一桌二椅,在意大利假面喜劇中成為幾塊簡單的布幕,甚至道具也延展或者索性讓觀眾想像就算。另一方面,外台的樂師現場演奏不也和中國傳統戲劇一樣嗎? 中國戲劇以唱為主,說為副。而意大利假面喜劇以說為主,唱為副。表現主題方面,中國戲劇鮮有輕鬆活潑的故事,表現多是沉重的苦情戲,而意大利假面喜劇的故事則多是小奸小滑,插科打諢,講講吃,講講性,就算嚴肅的主題像金錢及權力也在豐富的表演層次下,化解為輕鬆有趣但又引人思考的表演。中國傳統戲劇中的面譜,很難想像武生與丑角會混在一起,意大利假面喜劇就把兩者結合,以面具賦予角色精神,像這次演出中的僕人「阿萊基諾」,就是結合有一身好本領及搞笑的角色,意大利假面喜戲的誕生於喧鬧的市集,為了吸引路人停下腳步,演員不得不像匠人一樣,練得好身手,於是抛盤子,跳上跳下等等的雜耍把戲是一定要學的。這不正和中國傳統戲劇演員練功架,練身段一樣嗎,同樣希望搏得台下看官的喝彩與叫好。

打破假定性的快感
假面喜戲其中一個重要的精神來自市集演出的特性,戲班子在人多的市集隨便搭個台,演員未埋位時甚至可以在台下聊天,甚至提詞人在台下大叫,演員講錯詞了,觀眾在台上看戲隨時可以大笑,大喊,台上演員應觀眾的反應而爆肚甚至做出某些身體動作,這種即興與互動是原始的表演特色。今天假面戲劇進入舞台後,原來的市集特色應如何處理? 演出開始前米蘭小劇院的助導先出場演出,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先簡介了一下意大利假面喜劇的傳統,甚至提示觀眾如何像市集的圍觀者一樣看戲,包括可以大聲笑,給演員提示。這場前戲奠下了現代觀眾的觀劇態度,起碼搞清楚原來看「假面喜劇」並不要尊從高雅,它的來源恰恰是一種通俗的市民性。米蘭小劇院的演出深化了傳統假面喜劇的原始形式,在劇場的舞台上,刻意安排內台和外台演員互動,演員與角色間直露的轉換,打破了舞台演出真實的假定性,既然大家都知道是做戲,在打破假定性上就可以大量發揮,造成喜劇中的快感,成為最特色,甚至最前衛的舞台語言。喜劇感除了劇本本身外,也充斥在演出形式的每一個細節中。譬如外台的提詞人因為配音的鼓手在他頭上轟了一下,憤憤然走到另一邊外台避開,內台演員的發音不準,聲線語調不對與提詞人的對話,台內台外都是戲,如此豐富的演出層次實在是把假面喜劇的原始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意大利米蘭小劇院的導演從傳統中吸收精華,原始的表演形式經改良後,成為獨一無二的舞台表演形式。

假面演員的修養
這次米蘭小劇院來演出的「一僕二主」是意大利假面喜劇的代表之作,也是劇團演了二千五百多次的經典作品。正如中國傳統戲劇中的大老倌,扮演僕人「阿萊基諾」這個行當的演員已做了這個這角色五十多年,謝幕時大家都會被脫下面具後的一頭白髮吓一跳,真的可用場刊的話,七十多歲的索萊利的演出,有殿堂級的水準,戴上面具後,純粹靠肢體語言及聲音把角色演得活靈活現。不同的假面有不同的靈魂在後面,除了對意大利文化深入的了解,技術上演員的入戲,及作為演員的自我意識控制,如何靠微細的肢體表演都是幾十年磨下來的真功夫。我想在香港基本上找下到這種演員,技術與文化修養缺一不可。「一僕二主」是羣戲,不能只一靠一個人的精湛演出,這次演出的演員雖然年輕,但水準一流,可以見到師徒制下演員本身的刻苦與用功,與對本身文化的理解。演員在台上說、唱、跳,出戲入戲瞬間完成,如此圓熟的演出與作品真的是在香港難得一見,台上的光華,台下熱烈的互動,真是帶給了香港劇場人士與觀眾一次難能可貴的觀摩與交流機會。


意大利的藝術家能從傳統戲劇表演形式中吸取精華,反映了他們對本身文化懷著一份極大的尊重,加上深入的鑽研,刻苦的練習,火花般的創意,才能成就如此一齣精緻卻通俗,深厚卻靈巧的作品。香港戲場中的編劇,導演及演員實在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1 則留言:

Anonymous 匿名 說...

讀罷你的評論,竟有點後悔沒去買票入場欣賞!

10/30/2007 9:35 下午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