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6-08-24

怎樣的文化政策?(二)

終於讀完了《賴聲川的創意學》,掩卷時想起又上火線的西九發展計劃。

書中最後一節講「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其中有幾句賴聲川以黑體字強調的話:

「如果我們發展得出純粹的創意,它將是具有無限可塑性的經濟潛能:但如果我們刻意為經濟效益而發展創意,它將很難被開發出來。這又回到動機問題。」(頁344)

香港政府發展西九的動機是甚麼? 這是一個很本源的問題,也能見到政府文化政策的本源。讓我們來看看文件對西九的描述(2006年4月7日民政事務局在立法會提交的「香港的文化政策」。)

政 府 發 展 西 九 龍 文 娛 藝 術 區 (“西 九 ”)的 政 策 目 標 :
是 發 展 一個 世 界 級 的 文 娛 藝 術 區 ---一 個 既 匯 聚 本 地 文 化 特 色 和 文 化 傳 統 ,又 能 開 拓 國 際 視 野 的 新 天 地 , 以 豐 富 香 港 及 鄰 近 地 區 人 民 的 文 化藝 術 生 活 、 創 造 就 業 機 會 、 促 進 旅 遊 業 發 展 , 以 及 使 香 港 成 為 世界 級 的 文 化 大 都 會 。

豐富人民的文化藝術生活是目的之一:但這需要文化藝術教育的配合,現時香港的文化藝術教育如何? 市民的水平能否配合這些硬件? 前一陣子聽說有觀眾在文化中心欣賞「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時帶了個香噴噴的漢堡包進場,或許打算開場前吃。而我在聽小交古典音樂會時,父母拿出餅幹和巧克力給子女吃點心。西九有了硬件,觀眾對藝術的欣賞與理解,進博物館、演藝場地應有的態度行為。並不是一天就能建成,而這些我們的文化政策又做了些甚麼?

甚麼是好的文化藝術? 西九會帶進哪些文化藝術? 這份文件其中一項「迎合市民大眾的不同需要,品味、興趣,令他們緊貼國際文化潮流。」不能否認香港有一群極高品味的精英階層,但我們只要看看書報攤,看看中文電視台黃金檔的電視節目質素,看看現在教育界的種種問題,就會發現,政府要做的,是一個教育者,而非迎合者。不是最多人看的,最高票房的,就是最好的。在促進經濟效益,旅遊經濟的動機下,西九會引進些甚麼節目呢?


當觀眾沾沾自喜地入場看「蝴蝶君」(M Butterfly)、「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萬曆十五年》、《玩偶之家》時,知不知道薩依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呢? 對黃仁宇的原著有甚麼看法? 對女性/東方女性的位置有甚麼見解?對香港,對中國及西方的文化歷史背景又了解多少呢?有多少能力評價一場表演,一場展覽的好壞呢?

舞台表演要取悅觀眾不難,隨著高度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一切都是消費,藝術當然也成了消費品,於是為了票房的偽藝術,掛羊頭賣狗肉的藝術垃圾太多太多,觀眾或許會對媚俗的作品大力鼓掌,對真正有深度有美學的作品抱以冷淡的態度。如果西九的經營以經濟票房為掛帥的話,相對就壓縮了深度藝術作品的發展空間。畢竟,藝術不是純粹被消費的,進劇場,進博物館不單是為了享受,因為有的根本不美,根本不有趣。有時藝術會令我們反思生命,更了解人生的痛苦。如果看所有的藝術都抱著享受的心態,那藝術創作和麥當勞做漢堡包一樣,也是服務行業一種。

政府的文化政策其實是文娛政策,背後讓市民享受文化藝術是理念之一,所以才會有「迎合市民需要、口味、興趣」的政策文字出現(香港傳媒的墮落就是(自以為)「迎合」市民口味的最佳例證,外地人來看港站在報紙檔一看,就會判斷這個城市的市民大致可分三類:性饑渴、暴力狂、發財狂。而市民在傳媒的日日轟炸下,本來不是如此的口味的,也被培養出如此的口味興趣)。故此,政府要做的不是「迎合」市民的需要、口味、興趣,而是「提升」,大眾口味不是不顧,而是在專業上做出優秀的判斷,取得平衡。或許背後會面對大眾反應冷漠,票房慘淡,但這是做專業文化政策必須備的專業與自信,而非一切向票房,向流行看。

最後那句緊貼國際文化潮流,真有點匪夷所思,為甚麼要緊貼人家的潮流,除了顯視出香港文化政策的無自信外,背後也曝露了對文化藝術本質的不了解,真正好的文化藝術有潮流嗎? 今年流行超短褲,明年流行長裙,文化不是服裝秀,再說真正的服裝大師,由此至終堅持理念,在堅持中自會帶領潮流。如果西九的表演藝術節目每年都跟著人家屁股後走的話,就算硬件做到世界頂級,但整體始終只是仿冒名牌的A貨。

香港、大陸、台灣有很多優秀的藝團,如何扶植本土藝術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是有遠見有膽識的文化政策要考慮的關鍵。而今,香港的文化政策在促進經濟的動機下,會發展成甚麼模樣? 賴聲川在書中說:「動機完全決定了作品的定位。」 香港政府缺乏專責文化發展的部門,只是和康樂文娛納 入同一部門,殖民地時安頓民心的政策是否是時候要反思,「描述式」的文化政策是不是是時候變得積極點,如果真的想把香港發展成倫敦、巴黎、紐約等文化大都會,就不能只想著利用西九促進經濟,吸引遊客,而是要想,如何發揮本身的優勢,把最好的文化培殖起來, 這樣的城市自然會吸引人家到來。而今政府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如賴聲川書中所說:「這種做法,可能會讓一個原始創意扭曲變形。它背後的動機是賺錢,而書中已經說明,在這前題下,很難做出好的作品。没有好的作品,更是不可能找到作品的附加價值及產業化的方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從上的推論可見,政府建立世界級文化大都會的宏願將很難實現。有没有扭轉的方法:用吉美欽哲仁波切的話:「改變道路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改變目的地。」

動機決定作品定位,政府為西九設的研究小組有三個:

委員 會 下 設 三 個 小 組 , 其 中 兩 個 專 責 審 視 「 西 九 」 內 表 演 場 地 及 博物 館 的 需 要 ; 其 餘 一 個 專 責 研 究 提 供 各 項 經 確 定 的 文 化 藝 術 設 施的 財 務 需 要 。

西九是影響香港文化發展至鉅的計劃,為甚麼大家只看到碎片,而没有一個宏觀的視野,為甚麼没有一個小組負責規劃香港文化發展的整體遠景? 政策輔予文化經理捉拿表演場地垃圾蟲的權利,這已是行政和專業的混淆,更甚者是要文化經理接受此等紀律部隊執法上的培訓,我們不禁要問,文化經理的工作不是統籌文化藝術節目嗎?有時間的話,政府應該送他們去世界各地做文化藝術的培訓,開拓他們的視野,而不是去學抓垃圾蟲的技巧。這等實用,功利主義的政策理念和文化工作的本質大有衝突,繼而,一個只看到細節,硬件的文化政策決不會是有創意的文化政策。

只有在純淨地看到作品整體時,才能看到各部分之所需。」(賴聲川,頁268)

香港建西九,不能不考慮整個城市文化整體的發展,二十年,三十年後的香港,我們看的,我們聽的,我們呼吸的,我們的下一代所受的教育,這一切的一切,都考量政府決策者的能力。



4 則留言:

Anonymous 匿名 說...

徐老師,謝謝你告訴我們這個小天窗的存在:)
我也覺得政府很應該提升大眾的藝術文化。而不是以甚麼迎合市民口味、緊貼潮流為中心的理念。

前排某某周刊的偷拍事件實在令我感到很無奈...為甚麼這麼多人站出來批評雜誌的錯和記者的錯,卻又不停地"支持"和增加那種雜誌的銷量?那些雜誌、那種報導,不但沒有帶給我們有用的資訊,更沒有甚麼生活品味可言.... 錯,其實真的完全錯在那些記者和編輯嗎?他們只不過是重視經濟利益,反正大眾市民就是喜歡看...「迎合」...真是令人無奈呢...
對不起...留了一個很長的留言了:P

9/12/2006 8:31 下午  
Blogger Claudia 說...

謝謝你的回應,香港欠缺的就是公民社會的力量,每個人都不發聲,社會不會有進步,台灣的政治雖然很悲情,但人民都明白我們要發聲,你看近幾天的訪問就知道。
對偷拍事件很多人都有看法,你可以看我另一篇「後娜拉時代」,或許會有些感受。
看來我要更新這裡的文章了,一開學就没空,或許做些預告,我會寫兩篇劇評:〈如何解構包法利夫人〉與〈看見與看不見-----我看「盲流感」》

9/13/2006 1:09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說...

Dear Claudia
謝謝妳的意見與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最近我很開心,因為我看見邱剛健的名字出現在編劇的崗位上。
妳有看過《唐朝綺麗男嗎》?
Keep in touch!!!
andrew@alicetheatre.com
Andrew

9/19/2006 5:17 下午  
Blogger Claudia 說...

邱剛健的作品我不太熟悉,不過好像他的夜宴劇本被馮小剛改得不成樣子了? 是他嗎?
唐朝綺麗男, 光名字就夠艷的了!

10/03/2006 11:42 上午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