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6-05-11

怎樣的文化政策? (之一)

張太太向陳太太傳授教育錦囊:「我採用描述式的教育方式,我的角色是促進者,既不對教育方式下定義,也不影響具體操作形式及內容,但卻致力確保我兒的創作及表達自由,及提供一個支援的環境。因此,我的教育方式,既支持他學習精緻事物,又讓他學習前衞事物。」陳太太聽畢心裡佩服得很,回家後想想,咦? 我到底應怎麼教孩子呢?

我們常聽人說政府高官最厲害的一招就是:說了等於没說,但市民聽上去卻好像已經得到了答案。這種官腔的文字姑勿論是政府刻意運用,還是官員水平有限,總之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去判斷,而批判性閱讀是最佳的方法。

二零零六年四月七日,民政事務委員會向立法會提交「香港的文化政策」文件,我們以語文的角度來分析其中幾段文字(暫不理會背後複雜的政治因素):

「我們的文化政策,是描述式(而不是規範式)的文化政策。政府的角色是促進者,既不對文化藝術下官方定義,也不影響具體的操作形式及創作內容,但卻致力確保文化藝術的創作與表達自由,及提供一個積極支援發展的環境。因此,在支援藝術文化方面,我們既支援具傳統價值的精緻文化,也支持比較前衞的藝術形式。」

由上所述,香港的文化政策是甚麼? 以下乃閱讀所得關鍵字:「促進者」、「確保自由」、「對傳統及前衛藝術皆提供支援」。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政府的文化政策難道會明言要拉文化發展的後腿?不予創作自由? 而既支援傳統又支援前衛則籠統得一籃子打盡,讓讀者讀了這段文字後似是拿了很多資訊,實則空無一物。原來香港的文化政策正是「沒有政策」,政府用心良苦地用了一大堆假大空的文字堆砌出如此「豐富」的文化政策,真是苦了為何志平撰稿的官員。

而有關香港的文化定位則如下:
「其文化定位是:成為中國最能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大都市;這樣才可以開創香港的文化新機,向國際文化大都會這目標進發。」

看來政府是多慮了,香港不一早已是「國際化大都會」了嗎? 紅磡區殯儀館附近不是有國際都會等的豪宅及商場嗎? 荃灣的新樓盤不是信誓旦旦說自己造就了「世界級城市及國際化都會」嗎? 政府對香港的文化定位是做「國際文化大都會」,文中的關鍵字「與國際接軌」、「現代化大都市」、「關創文化新機」都是空洞抽象的字眼,「文化定位是做國際文化大都會」這一循環論證方式根本没有作任何文化定位的解釋,和地產商的假大空文字同出一轍。

如按以上邏輯推理,政府根本不必成立甚麼諮詢委員會,也不用幹這麼多,靠一眾地產商就可以了!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