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7-07-03

楊德昌與我的大學時代


7月1日,香港回歸十周年,下午六點在文化中心看完「臨流鳥」急步回家,離開尖沙咀看煙花的汹湧人流。

在火車上的新聞看到一條很小的字幕打出來,台灣導演楊德昌在美國病逝。

大學時斷續旁聽了兩年黃愛玲的電影課程,卻始終没有修讀,因為學分有上限,想要修讀的又實在太多,藝術系的,建築系的,電影課,選擇了逢星期五早上去旁聽。或許是那時自已去圖書館找楊德昌的舊片來看吧,《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斷續的分了四次才看完,還記得是LD版本。現在遙想起來,竟與侯孝賢甚至蔡明亮早期的電影有些影像重疊,同樣是青少年的慾望,衝動,殘酷與無奈。不過牯嶺街少年的歌聲卻是記憶鮮明。2000年第一次去台北,在城市閒逛,無意中碰上牯嶺街,那是條很寂靜的街,是七月炎夏的一個下午,在台北的城市無目的浪遊,只記得沿途不停地在便利店買水, 一路走下來喝了好多支水。後來,走到大安公園,是黃昏吧,坐在木椅上休息了好久,想起蔡明亮《愛情萬歲》中女主角在大安公園的哭戲。六天的台北之旅,總會無意中牽動台灣電影中某些場面,譬如楊德昌電影中乖乖的國中女生。那次的台北之旅,和在美國加州認識的一位台北女生會面,約了在台師大附近的茶館,她的男朋友也來了,閒談間知道他們是北一女和建國男生的組合,一起參加聯校合唱團認識的,看來我對台北的印象不得不如此典型化了。

後來有一年的電影節,看了楊德昌的《一一》,真正認識清楚了這位導演。電影中吳念真的中年危機,金燕玲在宗教的家庭間的掙扎,女兒對愛情與親情的迷惑,小兒子洋洋的童年視角,都令人動容。在看《一一》的前後,其實看過楊的《麻將》與《光陰的故事》,這段時光,也夾雜了個人在親情與愛情上的成長。與《一一》的故事一樣,人總會經歷成長、死亡、在感情上與家人,朋友的種種關係,在工作上的起起伏伏。那時和我一起逛台北,看一一,與洋洋一樣只愛拍背影照片的男生已一早遠離我的生命,人總會有各自的成長。

結緍後,整理我和丈夫各自的DVD收藏,原來大家都有《一一》的DVD,但兩個人到現到還没一起再重溫看這部片子,以前和誰看已不重要,現在只想和身邊人一起晚上坐在沙發上,重頭到尾再看一遍。

下火車時,好想買一束薑花,白色的清香彷佛已在身旁飄蕩。花店的女主人告訴我,最後一束薑花剛賣完,不如買百合啊,於是買了一大把白色百合,拿在手中,一路走回家。

3 則留言:

Anonymous 匿名 說...

一齣電影一個故事。我們的故事有"史力加2",哈哈,想起來,好像是第一次跟你看電影呢!

7/08/2007 1:11 下午  
Blogger Claudia 說...

Katie,
我們的故事是《史力加3》,你說過的一句話,令我很唏噓。
「提起那些看過的戲,第一個想起的往往是和誰一起看。」人的記憶真的很微妙啊。
那天和朋友D提起看史力加,我說,其實那齣戲不怎麼好看,但我的朋友還是很努力地笑。每遇到一個導演設計的笑位,我們就要很肉緊地笑,不然,六十元一張票就太不值了!

7/09/2007 10:5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說...

對對對,我又亂了時空,是3不是2。確實這並非一齣很好看的電影,但聊勝於無,而且跟誰作伴去看也是其中關鍵。可能是職業病,總習慣找出並放大別人的優點,看世界也是如此?
說真的,好像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不愛笑。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就很容易被逗得發笑,可能有點過猶不及,但又控制不了。或許,這樣生命才值回票價吧!
這瘋狂可笑的人生!哈哈!

7/09/2007 8:38 下午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