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7-06-22

儀式‧劇場與死亡

最近兩個星期密集式地看了三齣本地戲劇:
樹寧:亞伯拉罕的眼淚
進念:華嚴經
7A:大笑喪

上星期開始在藝發局上林克歡老師的劇評講座,也在看林老師的新著作:《戲劇香港/香港戲劇》,一邊看,一邊怕,自己還是不要寫了,要說的,林老師都說了。自己見識淺陋,還是等上多幾課再說吧。要寫,以後可能會少用blog的形式,而變成正正式式的文章。

不過,在這裡,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隨感:
亞伯拉罕的眼淚,嘗試走出宗教劇的框框,可惜在形式或內容上都只走了一半,留有很大的缺陷,刻意疏離的手法卻仍讓我對面的女孩(相信是個很純的基督徒)在開場不到一半便流下感動的淚水,對導演來說,這是成功還是不成功?

華嚴經,一場宏大心靈SPA, 華麗版的心靈雞湯,影像,裝置,音樂,服裝,無話可說,進念觸覺一流,求遠走在市場與潮流的最前,此類表演藝術前(錢)途無限。

大笑喪,充份發揮黑盒劇場的空間,以說書人/LIVE MUSIC TALK SHOW/形包起死亡故事,聰明機智。雖然對白時有佳句,時空處理亦
出色,惜故事冗長,部份內容流於典型化,結尾亦畫蛇添足。討論題材有角度,可惜戰爭戲太搶,容易使人忽略死亡本身,把本來可以說得很動人的故事淺化了。

後記:昨天在圖書館亂翻書,看見中大通識教育的死亡學一書,最後一篇是陳特老師的〈生死徘徊十二年〉,想起和老師2000年至2002年生活共事的片段,不禁重看文章,明白這才叫真正感動,真正思考生與死的意義。記得那年冬天出席完老師的喪禮後,一個人坐火車回家,在車站打開吉儀,吃下那粒糖果,百感交集。後來寫了一首詩刊登在《詩潮》,叫〈歸途〉。

有時對死亡的哀痛不得不借藝術的形式去表達,儀式由此而來,戲場由此而來。

3 則留言:

Anonymous 匿名 說...

想起"未知生,焉知死"。哀痛埋在心裡,不知會結出甚麼怪物來。形式,還是有其必要的。

6/23/2007 1:26 下午  
Blogger Claudia 說...

夏天到了,讓你的哀痛期隨那晚的談話結束吧!暑假可有甚麼計劃?
我在另一個blog post 了好些最近拍的照片,有空上去看看。

6/23/2007 5:06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說...

巧婦跟夫婿的招待確實是不錯的形式,期待下一次的聚會。^^暑假會到台灣幾天,看五月天演唱會。哈!然後就是在香港放一個真正的暑假。
看了那叫人流口水的照片,只是留言有點麻煩,所以沒留下讚嘆之詞。甚麼時候到你家一起煮飯仔呀?

6/24/2007 4:10 下午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