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orming Arts and Literature

文學、電影、劇場、表演、藝術、生活......

姓名:
位置: Hong Kong

朝花夕拾

2007-06-05

遠離想像的深圳卡門---走出象牙塔的學術

最近在看科大教授潘毅的著作:《中國女工 ── 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因為最近自己忙於把碩士論文整理出書,很有興趣看看人家的論文整理成書後的面貌。另一方面,潘毅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課題也讓人深感興趣。最初看到評論以為潘小姐做無間道到工廠做女工,後來看了書才知道潘小姐是走後門(認識總經理)進工廠的,大家都知道她是來做研究的。

田野考察令人著迷,但也很容易造成另一種剝削,一種有知對無知的剝削。潘毅的論文最令人讚嘆的地方,是她一直非常清醒的反思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從而她並不以研究者的身份採訪打工妹,拒絕了總經理分派較輕鬆的工作,較好的居位飲食環境,選擇了和打工妹一起在流水線工作,一起住擠迫的宿舍,一起吃飯。最初人家以為她只捱到一個月,但她最終這樣生活了六個月,繁重的工作甚至令她没有體力記錄觀察所得,好像整個人剩下的只是虛弱的肉體。

雖是博士論文,但此書讀來不覺艱澀,講身體,講身份、講反抗,講規訓,以傅柯的身體政治、懲罰與規訓等來分析中國女工的生活,意想不到的貼切。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那裡有很多女性過著我們輕易見到,卻不欲想像的生活。香港人見到她們,或會掩面而去,或不欲再想任何有關事情,逃避去思考,逃避去想像同樣是年青的中國女性,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些女工的生活並没有梁文道卡門式的想像,没有穿著內衣在大腿上捲雪茄的綺麗,有的只是在化學品中沉默的一天工作十四小時,拖著疲乏不堪的身體倒頭大睡,或者半夜在夢魘中尖叫後又沉沉睡去。

此書令潘毅榮獲C. Wright Mills 獎。評審委員會認為潘毅的著作暗含一種社會行動的呼籲。她的著作向世界告知了一向不被認識的社會現象,為“全球工廠”裡無聲的女工發聲。潘毅從女工變回學者的身份後,並没有停止對女工的關懷,成立服務中心幫助這群被建制最底層的女性。

我們其實離這班女工很近,雖則不能真正做到甚麼社會行動,但閱讀此書,了解她們的生活,在心底種下瞭解與悲憫的種子也好(悲憫絶不是居高臨下的那種,而是宗教式的)。或許這也正是潘毅的研究目的----走出象牙塔的學術。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